从临床上讲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会阴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临床上常见的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处形成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由于外口生长较快,脓肿常假性愈合,导致脓肿反复发作破溃或切开,形成多个瘘管和外口,使单纯性肛瘘成为复杂性肛瘘。瘘管由反复性的致密纤维组织包绕,近管腔处为炎性肉芽组织,后期腔内可上皮化。另外,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恶性肿瘤、肛管外伤感染也可引起肛瘘,但比较少见。
分类:1、按瘘管位置高低:分为低位肛瘘和高位肛瘘。①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②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①肛管括约肌间型: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大多在肛缘附近,多低位肛瘘。②经肛管括约肌型: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粘液性分泌物。较大的高位肛瘘,因瘘管位于括约肌外,不受括约肌控制,常有粪便及气体排出。由于分泌物的刺激,使肛门部潮湿、瘙痒,有时形成湿疹。当外口愈合,瘘管中有脓肿形成时,可感到明显疼痛,同时可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症状缓解。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