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脑损伤需立即就医评估损伤程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监测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避免随意移动头部防止二次伤害、遵医嘱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损伤类型。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就医评估损伤程度:小儿颅脑损伤后需第一时间送往医院,由专业医生判断损伤严重程度。轻度损伤可能出现短暂意识模糊或呕吐,重度损伤伴随持续昏迷或抽搐。医生会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初步分级,并决定是否需要住院观察或紧急手术。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脑水肿或颅内压升高,危及生命。
2.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颅脑损伤易引发呕吐或舌后坠,阻塞气道。需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必要时使用口咽通气道。缺氧会加重脑细胞损伤,尤其婴幼儿脑组织代谢旺盛,对缺氧耐受性更差。若出现呼吸微弱或暂停,需立即配合医生进行人工通气支持。
3.监测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肢体活动情况,每小时记录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意识逐渐恶化可能提示颅内出血,血压升高伴心率减慢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护理人员需详细记录变化趋势,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避免随意移动头部防止二次伤害:疑似颈椎损伤时,搬运过程需固定头颈部,使用颈托或软枕两侧夹持。剧烈摇晃或突然抬头可能加重脑干或脊髓损伤。检查或转运时保持轴线翻身,动作轻柔,减少不必要的体位变动。
5.遵医嘱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损伤类型:CT是首选检查,能快速发现颅骨骨折或颅内血肿。婴幼儿需权衡辐射风险,必要时选择磁共振检查脑实质损伤范围。医生会根据结果决定保守治疗或手术清除血肿,家长需配合完成检查避免延误诊断。
颅脑损伤后24小时内是病情变化关键期,需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易消化为主。出现头痛加剧或频繁呕吐需复诊,定期复查评估脑功能恢复情况。康复阶段可配合针灸或推拿改善后遗症,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