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异常、身体倦怠、面色萎黄。具体分析如下:

1.食欲不振:脾胃功能减弱时,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常表现为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口中常有淡而无味或黏腻感,稍进食便觉饱胀,长期如此易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部分人群可能出现偏好重口味食物的表现,这是脾胃试图刺激消化功能的代偿反应。
2.腹胀腹痛:脾胃运化失调会导致气机阻滞,表现为脘腹胀满,触之柔软但叩诊呈鼓音。疼痛多位于上腹部,呈隐痛或钝痛,进食后加重,可能伴有嗳气或肠鸣。夜间平卧时症状明显,因体位改变影响胃肠蠕动,部分人群会因胀气影响睡眠质量。
3.大便异常:脾虚湿盛时大便多溏薄不成形,甚至完谷不化,排便次数增多且急迫感明显。部分情况表现为便秘,粪便干结如羊屎,因津液输布障碍导致肠道失润。排便后肛门坠胀或排便不净感常见,严重时可能出现黏液便,反映脾胃湿热内蕴。
4.身体倦怠:脾主肌肉四肢,功能低下时气血生化不足,出现持续性的肢体酸软乏力,活动后加重。晨起疲倦感明显,午饭后困倦嗜睡,与血糖代谢异常有关。部分人群伴随头晕目眩,尤其在突然站立时,提示清阳不升的病理状态。
5.面色萎黄: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功能障碍会导致面色失去红润光泽,呈现萎黄或苍白。眼睑、唇色淡白,皮肤干燥缺乏弹性,严重者出现色素沉着。舌象多见淡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这些表现与铁吸收障碍及微循环供血不足密切相关。
脾胃功能异常涉及多个系统的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具有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长期脾胃失调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需结合具体体征与舌脉特征综合判断。调理过程中需注意饮食节律与情志调节,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干预而忽视生活习惯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