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疼痛感并不一定代表没有扎到正确穴位。正确穴位被刺入时也可能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这些反应在中医理论中称为得气,反而是治疗有效的表现之一。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与个体耐痛力、穴位位置及操作手法密切相关。
针灸的疼痛感受多种因素影响。进针时的短暂刺痛属于正常现象,尤其在神经分布密集区域如手指、面部等部位。有经验的医师会通过快速进针、手法捻转等技巧减轻痛感。某些特殊针法如透天凉烧山火会刻意制造强烈针感以达到治疗效果。若出现持续锐痛、触电样痛或进针阻力突然消失,则可能提示刺中血管或神经,此时需要立即调整。初次接受针灸者容易因紧张放大痛觉,放松呼吸配合医师能显著改善体验。
操作前需告知医师自身疼痛敏感史与凝血功能情况。孕妇、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针刺强度。针后出现局部淤青属正常现象,但持续灼痛或活动受限需及时就医。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避免空腹或过度疲劳状态下接受针灸,治疗过程中保持静止避免弯针。不同穴位对痛觉敏感度差异极大,足三里等肌肉丰厚处痛感较轻,而井穴等末梢位置反应更明显。针灸作为专业医疗行为,需由持证医师操作,切勿自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