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眩晕是一种以突发性、短暂性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由前庭系统功能紊乱引发,常见于病毒感染或免疫反应后。症状表现为天旋地转、平衡失调,可能伴随恶心呕吐,但通常不伴有听力下降或耳鸣,与耳石症、梅尼埃病等眩晕疾病有明显区别。
流行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观点认为与病毒感染相关,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可能通过血液或神经途径影响前庭神经或前庭核,导致功能异常。部分病例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前庭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这类眩晕通常呈自限性,多数患者在数天至两周内自行缓解,但少数可能反复发作或转为慢性。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前庭功能测试,排除脑卒中、肿瘤等严重疾病。
患者发作时应保持静卧,避免头部剧烈活动,防止跌倒受伤。饮食宜清淡,减少盐分摄入以减轻内耳水肿。若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头痛、肢体无力等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中枢性病因。康复期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如平衡练习、眼球运动等,加速功能恢复。日常注意预防感冒,避免过度疲劳,部分易感人群可咨询医生是否需接种流感疫苗或调节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