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栓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浅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混合型血栓和微循环血栓。具体分析如下:
1.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尤其是腓肠肌静脉丛和股静脉。血液淤滞、血管壁损伤及高凝状态是常见诱因。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诊断依靠超声检查,治疗以抗凝为主,必要时手术取栓。
2.浅静脉血栓:常见于下肢浅表静脉,如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局部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伴红肿热痛。通常不引发肺栓塞,但可能向深静脉蔓延。治疗包括抗凝、局部热敷或手术切除病变静脉段。
3.动脉血栓:多因动脉粥样硬化或栓塞导致,突发肢体疼痛、苍白、无脉和感觉异常是典型表现。需紧急处理以避免组织坏死,治疗包括溶栓、取栓或血管重建手术。
4.混合型血栓:同时累及动脉和静脉,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常见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需综合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方案,兼顾抗凝与血管修复。
5.微循环血栓:发生于毛细血管或微小血管,多见于凝血功能异常或全身性疾病。症状隐匿,可能表现为皮肤瘀斑或局部缺血,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并改善微循环。
血栓形成后应避免剧烈运动或按摩患肢,防止栓子脱落。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