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裂的疼痛通常表现为局部尖锐刺痛、活动时牵拉痛、夜间持续性钝痛、肿胀伴随胀痛、轻微触碰引发敏感痛。具体分析如下:
1.局部尖锐刺痛:骨裂初期可能出现突发性尖锐疼痛,类似被刀割或针刺的感觉。疼痛集中于骨折线周围,与骨膜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有关。这种痛感在静止时可能减轻,但突然移动患处会立刻加剧。
2.活动时牵拉痛:患肢或受伤部位活动时,肌肉收缩牵拉骨折端,产生撕裂样疼痛。例如肋骨骨裂时呼吸或咳嗽会诱发明显痛感,四肢骨裂则会在负重或弯曲时加重。疼痛程度与骨折移位程度相关。
3.夜间持续性钝痛:静卧时血液循环减慢,局部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形成深部闷痛。平躺时患处压力改变也可能加剧不适,常见于脊柱或骨盆骨裂。
4.肿胀伴随胀痛:骨裂后周围软组织出现炎症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肿胀。积液压迫神经末梢产生胀痛,触摸时有紧绷感,皮肤温度可能升高。
5.轻微触碰引发敏感痛:骨折区域痛觉神经异常敏感,轻压或衣物摩擦即可诱发灼痛。这与局部炎症介质释放有关,严重时可能出现痛觉超敏现象。
骨裂后需避免自行揉捏或热敷患处,防止加重损伤。早期固定制动是关键,过度活动可能导致骨折移位。肿胀期抬高患肢促进回流,疼痛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饮食上适当补充富含钙质食物,但无需过量摄入。恢复期间遵循医嘱逐步进行功能锻炼,不可过早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