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通过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性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扶阳固脱等治疗目的的传统疗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温热刺激激发人体自愈能力,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艾灸方法主要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根据刺激强度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间接灸则通过姜片、蒜片或药物等介质隔开艾炷与皮肤,常见隔姜灸、隔盐灸等。操作时需选取适当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保健要穴,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2-3cm处进行温和灸,或以雀啄灸手法上下移动。施灸时间通常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艾灸过程中产生的艾热可穿透皮肤深层,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进行艾灸时需保持环境通风但避免直吹,防止艾烟积聚。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施灸,过饥过饱状态下慎用。皮肤破损处、孕妇腰骶部及高热患者禁用。施灸后注意保暖,避免立即接触冷水。部分人群可能出现口渴、头晕等排病反应,宜饮用温水缓解。艾灸器具使用后需彻底熄灭,防止复燃。长期艾灸者应定期更换穴位,避免局部皮肤灼伤或产生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