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传播艾滋病途径包括妊娠期间胎盘传播、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或分泌物、产后哺乳传播、母婴共用注射器具、母婴口腔或消化道黏膜破损接触感染。具体分析如下:
1.妊娠期间胎盘传播:胎盘是胎儿与母体间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若母体血液中病毒载量较高,病毒可能突破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液循环。胎盘功能异常或炎症会加剧传播风险。孕晚期胎盘老化更易导致病毒渗透,需通过药物控制母体病毒载量以降低风险。
2.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或分泌物:胎儿经产道娩出时,皮肤或黏膜可能接触母体血液、阴道分泌物。产程延长、器械助产会增加暴露机会。胎儿头部挤压可能导致皮肤微小破损,病毒通过破损处侵入。剖宫产可减少接触,但无法完全避免传播。
3.产后哺乳传播:母乳中含有病毒颗粒,婴儿口腔或消化道黏膜接触后可能感染。混合喂养会破坏肠道屏障,增加病毒侵入概率。母乳中病毒浓度与母体血液载量正相关,需全程避免母乳喂养并使用替代营养方案。
4.母婴共用注射器具: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或采血设备可能残留带病毒血液。若母婴共用此类器具,病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包括疫苗接种、治疗性注射等场景,必须使用一次性无菌器械。
5.母婴口腔或消化道黏膜破损接触感染:母亲咀嚼食物后喂哺婴儿,或亲吻婴儿口腔溃疡处,病毒通过唾液或破损黏膜传播。婴儿消化道发育不完善,黏膜防御能力弱,需避免唾液交换及破损处接触。
艾滋病母婴传播需综合干预。孕期规范用药可显著降低胎儿感染概率,分娩方式选择应评估风险,产后喂养必须严格管理。医疗操作需确保器械无菌,日常生活避免体液接触。早期诊断与持续监测对阻断传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