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血燥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血液失于濡润,导致虚热内生、燥象丛生的病理状态。常见原因包括久病耗伤阴血、过度劳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外感热邪等,使得阴不制阳,虚火扰动,进一步灼伤津血,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熬夜或思虑过度易暗耗阴血,导致肝血不足;辛辣燥热食物或温补药物过量摄入,可能助长内热,耗损阴津;慢性疾病如结核、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或产后、手术失血过多,均会直接损伤阴血。年龄增长导致的肾精自然亏虚,或热病后期余热未清,也可能引发阴虚血燥。典型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严重者可见毛发枯槁、月经量少或闭经。
调理需以滋阴养血、清热润燥为原则。日常应避免熬夜及情绪紧张,饮食宜选用银耳、百合、黑芝麻等甘润之品,忌辛辣香燥食物。中药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等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不可自行滥用温补药物。若伴随明显潮热或出血倾向,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注意保持环境湿度适宜,适度运动以促进气血调和,但需避免大汗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