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婴儿黄疸的判定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因素。通常在出生后1周内出现,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婴儿一般状况良好,无其他异常症状。若暂停母乳喂养2-3天后黄疸明显减退,恢复哺乳后胆红素轻度回升,可初步诊断为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多与母乳摄入不足导致肠肝循环增加有关,迟发型可能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如β-葡萄糖醛酸苷酶干扰胆红素代谢相关。诊断需结合病史,排除溶血、感染、胆道闭锁等病理性因素。实验室检查以血清胆红素水平为主,必要时辅以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测。若胆红素值超过安全阈值,需警惕核黄疸风险,即使考虑母乳性黄疸也需密切监测。
注意事项包括避免过度依赖经验性判断,尤其需警惕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的情况。即使怀疑母乳性黄疸,也应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进行蓝光治疗。哺乳期间可适当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若黄疸持续超过3周或伴随发热、嗜睡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母乳性黄疸通常预后良好,但需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干预,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