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出血倾向和肾脏损害,确诊需依赖特异性抗体检测或病原学检查。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首先关注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多为突发高热、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伴随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病程进展后可出现皮肤瘀点、结膜出血等出血倾向,以及少尿、蛋白尿等肾脏损伤表现。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常见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尿液检查显示蛋白尿和管型。特异性诊断依靠血清学检测,如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汉坦病毒IgM或IgG抗体,阳性结果可确诊。病原学检查如RT-PCR检测病毒核酸,适用于早期诊断。流行病学史尤为重要,接触鼠类或疫区居住史是重要参考依据。
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发热伴出血性疾病鉴别,如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等。早期症状不典型时易误诊为流感或败血症,需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实验室检查应多次重复以提高检出率,尤其是抗体检测在病程后期更可靠。治疗需尽早开始,避免延误。预防措施包括防鼠灭鼠、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高危人群应优先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