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血液接触传播、器官移植传播、医源性感染传播。具体分析如下:
1.蚊虫叮咬传播:登革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当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再通过叮咬健康人群导致传播。蚊虫活跃季节和地区风险较高,防蚊措施是预防关键。
2.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登革病毒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感染。孕期感染可能增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风险,需加强孕期监测。
3.血液接触传播:接触感染者血液或体液可能导致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或伤口暴露。血液筛查和规范医疗操作可降低风险。
4.器官移植传播:接受感染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可能导致病毒传播。移植前严格筛查供体可减少感染可能性。
5.医源性感染传播:医疗操作中器械消毒不彻底或防护不足可能导致病毒传播。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和个人防护是预防重点。
感染登革热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风险加重。出现高热、头痛或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掩盖病情。保持环境清洁,减少蚊虫滋生,降低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