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门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汗孔,又称玄府、鬼门,是人体皮肤上排泄汗液的通道。这一概念源于《黄帝内经》,认为气门与肺脏功能密切相关,主司汗液排泄和卫气调节,在维持体温平衡、代谢废物排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气门开合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状态。正常情况下,卫气充盈则气门开合有度,既能排出代谢产物,又可防御外邪入侵。若气门开泄过度,表现为自汗、盗汗等症状,多因气虚不固或阴虚火旺所致;反之气门闭塞则见无汗、皮肤干燥,常与风寒束表或津液亏虚有关。肺主皮毛的理论更强调气门与呼吸系统的联动性,外感病初期常见气门闭合的恶寒无汗,而阳明病高热期则多见大汗淋漓的气门开泄。
临床需注意气门状态与整体辨证的关系。观察汗液变化可辅助判断病位深浅,如战汗预示邪正相争,绝汗提示阴阳离决。治疗上,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固表止汗的玉屏风散等方剂均通过调节气门发挥作用。日常调护应避免过度发汗或强行止汗,剧烈运动后需防风邪乘虚而入,冬季取暖时注意保持皮肤适度湿润以维护气门正常功能。气门虽为微观结构,却是中医整体观中连接内外环境的重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