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100%致命。全球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狂犬病,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在中国,由于疫苗接种和宠物管理的加强,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仍需保持警惕,尤其是被动物咬伤后应及时处理。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抓伤传播。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会导致脑炎,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吞咽困难等。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极少数可能短至几天或长至数年。发病后病程进展迅速,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预防是关键。暴露后及时清洗伤口并接种疫苗是阻断病毒的唯一方法。
饮食上无需特殊禁忌,但需保证营养均衡以支持免疫系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有助于减轻接种疫苗后的不适反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瘦肉、新鲜蔬果,有助于伤口修复和免疫力提升。接种疫苗期间应避免饮酒,以免影响疫苗效果。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尽快就医。日常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或未接种疫苗的宠物,流浪动物尤其需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