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是脑部小动脉闭塞引起的微小梗死灶,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病灶通常小于15毫米,多位于基底节、丘脑等区域,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需警惕其潜在风险。
发病机制主要与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玻璃样变有关,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最终形成闭塞。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会加速这一过程。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或言语不清,但约半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诊断依赖头颅CT或MRI,MRI对微小病灶更敏感。治疗重点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降压、降糖、调脂,同时结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复发。
日常需严格监测血压、血糖,避免剧烈波动。饮食应低盐、低脂,增加蔬果摄入。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若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新发症状,需及时就医复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者,需注意出血风险,定期随访评估疗效及副作用。腔隙性脑梗死虽病灶小,但反复发作可能累积成严重脑损伤,科学管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