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艾灸时皮肤表面出现的水珠既有湿气外排的可能,也包含正常出汗现象。艾灸的热力作用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与毛孔舒张,此时体内代谢的水分可能通过汗液排出,而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部分水珠也可能是体内湿邪外透的表现。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激发人体阳气,当作用于特定穴位时,会加速气血运行。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高温环境与艾灸热辐射会激活汗腺分泌,属于生理性排汗。而中医视角下,若水珠黏腻清冷、伴随疲倦感,可能提示体内湿气外排。两者区别在于,正常出汗多为全身均匀分布,停止艾灸后很快干燥;湿气外排常见于特定穴位如足三里、阴陵泉等,水珠可能带有凉感,且皮肤恢复较慢。不同体质反应各异,阳虚者易出冷汗,湿热体质者多见黏汗。
进行艾灸时需保持环境通风但避免直吹冷风,灸后两小时内不宜接触冷水。体质虚弱者应缩短单次艾灸时间,出现心慌、头晕等不适需立即停止。皮肤有破损或糖尿病患者慎用艾灸,孕妇需专业医师指导。灸后饮温水补充体液,避免立即洗澡以防寒湿入侵。若长期出现大量异常排汗,建议结合舌脉辨证,排除器质性疾病可能。传统疗法需与现代医学结合判断,单凭出水现象不能作为疾病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