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反复感染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加强母乳喂养支持、定期监测免疫指标、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保持适宜住院环境。具体分析如下: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早产儿皮肤屏障功能薄弱,医护人员接触前需彻底消毒双手,操作器械必须高温灭菌。静脉输液等侵入性操作需每日评估导管留置必要性,穿刺部位每日消毒并更换敷料。病室空气需紫外线循环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加强母乳喂养支持:母乳含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能增强早产儿肠道黏膜防御力。医护人员需指导正确挤奶储存方法,避免乳汁污染。对无法直接吮吸的早产儿,采用鼻胃管喂养时需确保管道清洁,喂食前测试胃残留量防止反流误吸。
3.定期监测免疫指标: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储备不足,需每周检测血常规观察白细胞变化。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者,可考虑静脉补充丙种球蛋白。对持续低补体血症的病例,需排查先天性免疫缺陷可能。
4.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针对极低体重早产儿,在血培养阴性情况下可短期应用窄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用药期间每日评估肝肾功能,避免菌群失调引发真菌感染。出现耐药菌株时及时调整药物方案。
5.保持适宜住院环境:暖箱湿度维持在60%-80%减少皮肤水分流失,每日更换水箱蒸馏水。避免过度拥挤,每张床位间隔大于1米。接触早产儿的被服需高压蒸汽灭菌,禁止探视人员随意触碰患儿。
早产儿病房需限制人员流动,医护人员有呼吸道症状时应暂时调岗。家属探视前需穿戴隔离衣并佩戴口罩,避免携带外源性病原体。喂养器具每次使用后需煮沸消毒,奶嘴需定期更换防止皲裂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