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稀便和水样便的主要区别在于性状和含水量。稀便质地较软但仍有一定形状,含水量相对较低;水样便则完全不成形,呈液体状,含水量极高,通常伴随排便次数明显增多。
稀便常见于饮食调整、轻度消化不良或轻微感染,粪便虽变软但仍能保持一定粘稠度,颜色多为黄色或黄绿色,气味无明显异常。水样便多由病毒性肠炎、严重细菌感染或食物过敏引起,排便时呈喷射状,可能含有黏液或血丝,容易导致脱水。观察时需注意排便频率变化,稀便每日增加2-3次属轻度异常,水样便可能每小时都有排泄,且伴随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体温监测很重要,38.5℃以上发热伴水样便需警惕轮状病毒感染。
护理时需严格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稀便可暂时观察,适当补充益生菌;水样便持续4小时以上应立即就医,避免使用止泻药。母乳喂养需继续,配方奶喂养可改为无乳糖配方。注意臀部护理,每次排便后温水清洗,预防尿布疹。脱水早期表现为口唇干燥、尿量减少,中重度脱水会出现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需及时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疫苗接种史需主动告知医生,轮状病毒疫苗未接种者出现水样便要重点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