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查中发现的结晶是指尿液中的固体物质因浓度过高或酸碱度变化而析出的沉淀物。这些结晶通常由无机盐、有机物或药物代谢产物组成,在显微镜下呈现特定形态,其存在可能与饮食、代谢或疾病相关。
尿液结晶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生理性结晶如草酸钙、尿酸结晶常见于健康人群,与高蛋白饮食、饮水不足或酸性尿液有关;而病理性结晶如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则提示遗传代谢病或肝脏病变。结晶的临床意义需结合尿pH值判断:酸性尿中易出现尿酸结晶,碱性尿中磷酸铵镁结晶更常见。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可形成特殊结晶,过量存在可能导致肾小管堵塞。实验室通常根据结晶形态、数量及伴随的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综合评估。
检查前48小时应避免高嘌呤饮食及维生素C过量摄入,留取晨尿中段送检可提高准确性。发现结晶后需复查确认,持续存在时应进一步做24小时尿生化或影像学检查。孕妇出现结晶需警惕妊娠期高血压风险,儿童反复检出结晶需排除遗传性肾小管疾病。注意区分结晶与尿路感染的细菌团块,后者常伴随尿频尿急症状。药物相关结晶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剂量,避免盲目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