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后疼痛感增加并不一定代表好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判断。部分患者在治疗初期可能出现短暂疼痛加重,属于正常反应,但持续或剧烈疼痛往往提示需要调整方案。正确区分生理性反应与异常症状对疗效至关重要。
针灸刺激会引发局部气血调动,当体内存在明显淤堵时,初期治疗可能伴随短暂疼痛加剧,这种现象在中医理论中称为气冲病灶。随着经络逐渐通畅,疼痛通常会自然缓解。但需警惕操作不当引起的疼痛,如针刺过深、手法过重或取穴不准等情况。真正的好转反应应伴随整体症状改善,如原有疼痛范围缩小、发作频率降低等。临床观察显示,约60%患者在规范治疗3-5次后疼痛显著减轻。
进行针灸治疗时,应选择具备执业资质的医师操作。治疗前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如实反馈疼痛性质,如出现跳痛、灼痛或持续加重超过24小时,需立即复诊。治疗期间保持情绪平稳,配合医师记录疼痛变化规律。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辛辣刺激。特殊体质或服用抗凝药物者需提前告知医师。正确认识针灸疗效的阶段性特征,避免因短期疼痛加重而中断治疗,也不宜盲目追求越痛越有效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