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30周以后要做胎心监护、超声检查、血尿常规、血压监测、骨盆测量。具体分析如下:
1.胎心监护:通过胎心监护仪持续记录胎儿心率变化,评估胎儿在宫内的状态是否正常。正常胎心率范围为每分钟110至160次,若出现异常波动可能提示缺氧或窘迫。监护过程中需观察胎动与心率加速的关系,通常20分钟内应有2次以上胎动伴随心率上升。此项检查每周需进行1至2次,高危妊娠者需增加频率。
2.超声检查:孕晚期超声重点评估胎儿生长发育、羊水量及胎盘成熟度。通过测量双顶径、腹围、股骨长等参数判断胎儿大小是否符合孕周。羊水指数低于5cm或高于25cm均属异常,需进一步干预。胎盘成熟度分为0至Ⅲ级,Ⅲ级提示胎盘功能可能减退。超声还能排查脐带绕颈等结构异常。
3.血尿常规:血常规主要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妊娠贫血定义为低于110克/升,需补充铁剂预防胎儿缺氧。尿常规关注尿蛋白及糖类指标,蛋白尿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的早期信号,尿糖阳性需警惕妊娠糖尿病。两项检查每月至少重复一次,异常者需缩短复查间隔。
4.血压监测:妊娠期血压应低于140/90mmHg,若两次间隔6小时测量均超标可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监测时需静坐5分钟后测量,避免情绪波动影响结果。血压异常可能伴随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需结合尿蛋白及肝功能综合评估。每日居家监测并记录数据有助于早期发现子痫前期。
5.骨盆测量:通过临床触诊结合超声评估骨盆入口、中腔及出口径线,判断是否适合阴道分娩。坐骨结节间径小于8cm或骶耻外径小于18cm提示狭窄骨盆。初产妇需在孕37周前完成测量,经产妇可酌情延后。骨盆异常者需提前讨论分娩方式。
孕晚期检查需根据个体情况动态调整,及时发现异常并干预可显著降低母婴风险。检查数据需与临床症状结合分析,避免单一指标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