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通常不会流脓。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特征是鼓室内积液,但积液通常是无菌的黏液或浆液性液体,而非脓液。这种炎症多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或过敏等因素引起,导致中耳腔负压和液体积聚。与化脓性中耳炎不同,分泌性中耳炎的鼓膜通常完整,不会自行穿孔流脓。若出现流脓,可能提示病情进展为化脓性中耳炎或合并细菌感染,需进一步检查。
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症状包括耳闷、听力下降、耳鸣或耳内异响,部分患者可能感觉耳内液体晃动。儿童因咽鼓管发育未完善,发病率较高。诊断需结合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或影像学检查,明确积液性质。治疗上,轻症可能自愈,严重者需药物缓解炎症或手术引流积液。避免用力擤鼻、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持鼻腔通畅有助于减少复发。
若耳痛加剧、发热或耳道流脓,需警惕继发感染,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滴耳液,尤其是鼓膜穿孔未明确时。长期听力下降可能影响语言发育或生活质量,应定期随访。分泌性中耳炎虽较少流脓,但忽视治疗可能引发并发症,如粘连性中耳炎或胆脂瘤,需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