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炎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排尿排便障碍、肌肉萎缩。具体分析如下:
1.运动功能障碍:脊髓炎可能损伤运动神经元或传导通路,导致肢体无力甚至瘫痪。下肢受累更为常见,表现为行走困难或完全丧失活动能力。部分情况伴随肌张力增高,出现痉挛性瘫痪。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关节挛缩,进一步限制运动功能恢复。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2.感觉异常:脊髓感觉传导束受损后,常出现麻木、刺痛或烧灼感,范围与病变节段相关。部分患者对温度、触觉的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烫伤或外伤。感觉异常可能持续存在,甚至发展为慢性疼痛,影响生活质量。需通过药物和物理治疗缓解症状。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交感神经通路破坏会导致血压波动、排汗异常或皮肤温度调节障碍。常见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突然站立时头晕目眩。部分患者出现皮肤干燥或局部无汗,增加压疮风险。需密切监测心血管功能并调整生活习惯。
4.排尿排便障碍:骶髓排尿中枢受损时,可能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长期易引发尿路感染。肠道蠕动功能减退导致便秘,严重时需人工辅助排便。此类功能障碍需通过导尿、药物及饮食管理综合干预,避免并发症恶化。
5.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长期失支配会导致肌肉体积缩小、力量减弱。常见于瘫痪肢体,与缺乏主动活动直接相关。萎缩进展可能伴随肌腱挛缩,进一步限制关节活动度。电刺激和被动训练可延缓萎缩进程。
脊髓炎后遗症管理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方案,避免过度疲劳或康复训练强度不当。定期复查神经功能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注意预防感染、压疮等并发症,保持均衡营养支持修复。心理支持对改善长期预后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