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感染鹅口疮需要及时治疗,避免症状加重或传染给婴儿。鹅口疮由 白假丝酵母菌引起,表现为乳头及乳晕周围发红、瘙痒、脱屑或出现白色膜状物,可能伴随灼痛感。哺乳期女性尤其需重视,因真菌可能通过喂养传播给婴儿,导致口腔鹅口疮。
治疗乳头鹅口疮需结合局部抗真菌药物与日常护理。医生通常建议使用外用抗真菌药膏,如克霉唑或咪康唑,涂抹于患处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哺乳前后需彻底清洁乳头,避免残留药膏影响婴儿。同时,婴儿口腔若出现鹅口疮,需同步治疗,防止交叉感染。哺乳期间可暂时使用乳头保护罩,减少直接接触。日常需保持乳房干燥透气,避免潮湿环境促进真菌滋生。衣物、哺乳用具需高温消毒,减少复发风险。
治疗期间需避免抓挠或摩擦患处,以免加重感染。若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出现溃烂、渗液,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皮肤疾病可能。哺乳期用药需谨慎,确保药物对婴儿安全。饮食上减少高糖食物摄入,因糖分可能助长真菌繁殖。若反复发作,建议检查血糖水平,排除潜在糖尿病因素。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洁乳头,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酒精类产品。坚持规范用药,即使症状缓解也不宜过早停药,防止真菌耐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