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积液是否严重取决于具体病因和病情程度。部分情况属于暂时性问题,可自行恢复;但若伴随感染、听力下降或长期不愈,则需及时就医,避免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耳朵积液通常由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或过敏等因素引起。中耳炎导致的积液可能伴随疼痛、发热,需抗生素治疗;而咽鼓管问题多与感冒、鼻窦炎相关,表现为耳闷、耳鸣。儿童因咽鼓管发育未完善,发病率较高。若积液持续超过3个月,可能发展为分泌性中耳炎,长期不处理可能影响听力,尤其对语言发育期的幼儿风险更大。外伤或气压骤变如潜水、飞行也可能引发积液,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发现耳朵积液时,避免自行掏耳或用力擤鼻,防止感染加重。保持鼻腔通畅,可尝试吞咽、打哈欠缓解耳压。若出现剧烈疼痛、高烧或听力明显下降,应立即就诊。医生可能通过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等明确病因,治疗方式包括药物、穿刺引流或置管手术。日常预防需注意呼吸道健康,避免耳部进水,感冒时及时处理鼻塞症状。定期复查对慢性患者尤为重要,确保积液完全吸收,防止复发或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