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是指无法自主控制排尿,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病症。这一症状并非独立疾病,而是由多种潜在病因引发的临床表现,常见于中老年群体,但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分类,主要分为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及充溢性尿失禁四种类型,发病机制涉及膀胱功能异常、尿道括约肌损伤或神经系统病变等。
尿失禁的病因复杂多样。压力性尿失禁多见于产后女性或盆底肌松弛者,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高时漏尿;急迫性尿失禁常因膀胱过度活动症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尿急失控;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可能引发充溢性尿失禁,表现为膀胱排空障碍。诊断需结合尿动力学检查、病史评估及体格检查,必要时通过超声或膀胱镜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方案包括行为训练如盆底肌锻炼、药物治疗如抗胆碱能药、物理疗法电刺激及手术修复吊带术、人工括约肌植入等,需根据分型个体化选择。
尿失禁患者需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利尿物质,保持规律排尿习惯,控制体重以减轻腹压。长期卧床者需预防尿路感染,失禁护理用品需及时更换以防皮肤溃烂。部分患者因羞耻感延误就医,但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合并糖尿病、脊髓损伤等基础疾病者需优先控制原发病。孕妇及高龄人群可通过凯格尔运动提前预防,术后患者需遵医嘱避免剧烈运动。若伴随血尿、发热或肾功能异常,需立即排查泌尿系肿瘤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