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是中医学对一类外感热病的统称,属于《伤寒论》六经病证的首位,主要指风寒邪气侵袭人体体表引发的初期证候群。其核心病机为外邪郁闭太阳经气,导致营卫失调,临床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为典型表现。这一概念源自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是外感疾病传变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太阳病的形成多因腠理疏松时感受风寒,邪气从皮毛或口鼻侵入,首犯太阳经所主的肌表。太阳经涵盖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主一身之表,故邪犯太阳时常见体表症状。典型证型分为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两类,前者因寒邪束表,表现为无汗、脉紧、骨节疼痛;后者因风邪伤卫,以汗出、恶风、脉缓为特点。治疗上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伤寒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中风选桂枝汤调和营卫。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项背强几几的太阳经气不利症状,需加葛根解肌升津。若失治误治,可能内传阳明或少阳,出现传经变证。
辨识太阳病需注意三点,首先需与类似症状的内伤杂病鉴别,如气虚发热亦可见汗出恶风,但无表证脉象;其次体质虚弱者慎用汗法,防止过汗伤阳;最后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太阳病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七日,若高热不退或出现谵语、结胸等症,提示邪已入里。现代临床中,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早期多属太阳病范畴,但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排除重症感染。治疗期间应避风保暖,适度补充温水,忌食生冷油腻以防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