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肿痛需进行喉镜检查、血常规检测、咽拭子培养、颈部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喉镜检查:通过纤维喉镜或间接喉镜观察咽喉部黏膜状态,可发现充血、水肿、溃疡或新生物等病变。检查过程需配合医生指令,避免吞咽动作影响观察效果。检查前需禁食禁水,防止呕吐反应。喉镜能直观判断病变范围,对异物或肿瘤诊断尤为重要。
2.血常规检测:通过抽取静脉血分析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常伴随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则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结果可辅助鉴别感染类型,指导用药选择。检测无需特殊准备,但需注意采血后按压止血。
3.咽拭子培养:用无菌棉签擦拭咽后壁分泌物进行病原体培养,明确致病微生物种类。适用于反复发作或顽固性咽喉肿痛,尤其怀疑链球菌感染时。操作需避开进食后两小时内,防止样本污染。培养结果需等待数日,但能精准指导抗生素使用。
4.颈部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探查颈部淋巴结及周围软组织,评估肿大淋巴结性质。可区分炎性增生与肿瘤转移,辅助判断感染扩散程度。检查无辐射,但需暴露颈部皮肤并配合体位调整。超声对浅表结构分辨率高,适合初步筛查。
5.影像学检查:包括CT或MRI,用于深部组织评估,如怀疑脓肿、肿瘤或解剖异常时。CT能清晰显示骨质破坏,MRI则对软组织对比更优。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妊娠期慎选CT。影像学可补充喉镜盲区,全面评估病情进展。
出现咽喉肿痛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减少用嗓频率。保持口腔清洁,定时漱口有助于缓解症状。若伴随高热、呼吸困难或颈部硬块,需立即就医。自行用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诊断。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应完善系统检查,排除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