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排查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调查、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及鉴别诊断。具体分析如下:
1.典型临床表现:出血热早期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头痛、眼眶痛及全身肌肉酸痛,部分病例出现面部潮红、颈部胸部充血等三红征。病程进展后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严重者伴有呕血、便血或尿血。典型病例呈现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但轻型病例分期不明显。
2.流行病学史调查:重点询问发病前2周内是否接触过鼠类或其排泄物,是否在疫区活动或居住,有无野外作业或农田劳作史。流行季节以春夏季和秋冬季高发,与鼠类繁殖和人类活动相关。职业暴露人群如农民、建筑工人、野外工作者需特别关注。
3.实验室检测: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明显减少,血红蛋白浓度因血液浓缩而增高。尿常规可检出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或病毒核酸阳性可确诊。凝血功能检查可能出现异常。
4.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可发现肺水肿或胸腔积液,腹部超声有助于评估肾脏损害程度,如肾皮质回声增强或肾周积液。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多器官影像学异常表现。
5.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发热伴出血性疾病区分,如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非典型病例需排除急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和流行病学资料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出血热进展迅速,早期识别至关重要。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并上报,避免延误治疗。接触者需医学观察,疫区应加强灭鼠防鼠措施。诊疗过程中严格监测生命体征,警惕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