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药子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可用于治疗部分出血症状。作为传统中药材,白药子被记载于多部医典中,其性味苦寒,归肝、脾经,主要功效包括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临床常用于咯血、衄血、外伤出血等症,现代研究也发现其含有生物碱类成分,能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
白药子的止血机制与其药理活性密切相关。所含的鞣质类物质可收缩血管平滑肌,减少局部血流量;黄酮类成分则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通透性。对于轻度外伤出血,可直接研磨外敷创面;内服时多配伍其他止血药如白及、三七等,以增强疗效。白药子对动脉性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效果有限,且不同体质患者对药效反应存在差异。
使用白药子需严格辨证施治。寒性体质者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胃肠不适,孕妇及月经量多者慎用。现代医学明确诊断的出血性疾病,如胃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等,应优先采用西医对症治疗。药材需经规范炮制降低毒性,避免与抗凝药物同服。外敷前需清洁伤口,防止感染。若出血持续或加重,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