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在中医理论中称为淋证或赤白浊,主要与湿热下注、肾虚或气滞血瘀等因素相关。中医认为该病多因外感湿热邪毒,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湿热蕴结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功能而引发。
中医对尿道炎的病因分析较为系统。湿热下注是最常见的原因,多因过食辛辣肥甘、酗酒或久居潮湿环境,导致湿热内蕴,下注膀胱。肾虚型尿道炎常见于体弱、久病或房劳过度者,肾气不足导致膀胱失于固摄,出现尿频、尿痛。肝郁气滞型则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影响水道通调。劳倦过度或外阴不洁也可能诱发本病,需结合舌脉辨证施治。
治疗尿道炎需注意避免盲目清热利湿。过度使用寒凉药物可能损伤脾胃,加重肾虚症状。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及发物,如羊肉、韭菜等。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憋尿及过度劳累。情志调节同样重要,情绪波动可能加重肝郁气滞。若症状反复或伴随发热、血尿,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中药治疗需个体化,如八正散适用于湿热证,知柏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夹湿热者,需在医师指导下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