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的治疗需要及时控制感染源、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供器官功能支持、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1.控制感染源:脓毒症的治疗首要任务是清除感染源。对于局部感染灶如脓肿或坏死组织,需通过手术引流或清创处理。对于导管相关感染,需立即拔除导管并送检培养。感染源的及时控制能有效减少病原体负荷,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在脓毒症确诊后1小时内应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初始选择需结合当地耐药情况与患者病史调整,待病原学结果明确后转为针对性治疗。延迟用药可能导致死亡率显著上升。
3.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脓毒症常伴随低血压与组织灌注不足,需快速补液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晶体液为首选,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与尿量,避免液体过负荷。
4.提供器官功能支持:针对受累器官采取支持措施。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急性肾损伤需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肝功能异常者需调整药物剂量并监测凝血功能。多器官支持可降低继发性损伤风险。
5.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脓毒症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根据凝血指标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抗凝治疗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动态监测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抗生素疗程通常为7-10天,避免不必要的延长。营养支持与免疫调节对恢复至关重要。警惕继发感染与药物不良反应,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