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感染常见的类型有会阴切口感染、子宫内膜炎、盆腔结缔组织炎、血栓性静脉炎、乳腺炎。具体分析如下:
1.会阴切口感染:会阴切口感染多发生于分娩后2-3天,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可伴有发热。感染可能向深部组织扩散,形成脓肿。及时清创、引流及抗生素治疗是关键,避免感染加重影响愈合。
2.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是产褥期常见感染,表现为发热、下腹痛、恶露异常增多或臭味。炎症可能累及子宫肌层,导致全身感染症状。早期诊断和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
3.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多由子宫感染扩散引起,表现为下腹疼痛、高热及盆腔压痛。炎症可形成脓肿,导致输卵管、卵巢受累。需静脉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手术引流。
4.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常见于产后1-2周,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及发热。感染性血栓可能脱落导致肺栓塞。抗凝联合抗生素治疗是主要手段,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5.乳腺炎:乳腺炎多见于哺乳期,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发热及硬结。乳汁淤积是诱因,需及时排空乳汁并配合抗生素治疗。避免脓肿形成,否则需切开引流。
产褥期感染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加强产后护理与监测,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