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表面出现的脓苔是由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细菌及白细胞残骸混合形成的黄白色或灰绿色膜状物。这种物质常见于感染性伤口或慢性溃疡,是机体对抗病原体时产生的病理产物,提示局部存在炎症反应或细菌定植。脓苔的形成往往伴随伤口愈合延迟,需及时干预以避免感染扩散或组织进一步坏死。
脓苔的本质是伤口局部微环境失衡的结果。当细菌侵入伤口后,机体启动免疫防御,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吞噬病原体,死亡后的白细胞与坏死组织、纤维蛋白渗出物结合,形成黏稠的脓性分泌物。若伤口处于潮湿、缺氧状态,厌氧菌可能增殖,导致脓苔颜色变深或散发异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血液循环障碍患者更易出现脓苔,因组织修复能力下降,炎性渗出物难以清除。不当的伤口处理方式,如过度使用消毒剂或包扎过紧,也可能破坏正常肉芽生长,促进脓苔堆积。
处理脓苔需遵循无菌原则,避免直接撕扯造成二次损伤。建议由医护人员评估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或清创术轻柔去除脓苔,必要时联合抗生素治疗。保持伤口透气与适度湿润,选择水胶体敷料或银离子敷料可抑制细菌繁殖。日常需监测伤口变化,若脓苔反复出现、伴随红肿热痛或发热,提示感染加重,需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应定期复查,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