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骨髓抑制是指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导致血细胞生成减少。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负责生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影响骨髓中快速增殖的造血干细胞,从而引发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细胞数量下降,包括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会增加感染风险,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贫血会导致头晕、面色苍白;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引发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骨髓抑制的程度与化疗方案、药物剂量及个体差异有关,通常发生在化疗后1-2周,恢复时间因情况而异。
化疗后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及时发现骨髓抑制并采取干预措施。白细胞严重减少时,可能需要使用升白针或抗生素预防感染;贫血患者可补充铁剂或输血;血小板过低时需输注血小板或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外伤,减少感染和出血风险。饮食上建议摄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促进造血功能恢复。若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