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杆菌具有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等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具备特殊的结构如异染颗粒和表面抗原。这些结构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尤其在毒素产生和免疫逃逸中发挥关键作用。
白喉杆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层构成,赋予细菌形态和刚性,同时含有磷壁酸等成分,参与宿主细胞黏附。细胞膜为磷脂双层结构,负责物质交换与能量代谢。细胞质内含有核糖体、质粒及储存颗粒,其中异染颗粒是白喉杆菌的特征性结构,由多聚磷酸盐组成,可用于细菌鉴定。核质为环状DNA,携带编码白喉毒素的tox基因,该基因常由β-噬菌体溶原化后获得。细菌表面的菌毛和荚膜样物质有助于黏附呼吸道黏膜,而外膜蛋白可介导免疫逃逸。白喉毒素是一种外毒素,由A、B两个亚基组成,B亚基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后,A亚基进入细胞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组织坏死和假膜形成。
研究白喉杆菌结构时需注意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要求,操作应在BSL-2及以上设施中进行。临床样本检测需结合革兰染色、亚碲酸钾培养基培养及毒力试验,避免与其他棒状杆菌混淆。疫苗接种是预防关键,我国采用白喉类毒素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抗生素治疗需早期足量使用青霉素或红霉素,同时配合抗毒素中和游离毒素。监测流行株的基因变异对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关注毒素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