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的检查方法包括尿液常规检查、尿液细菌培养、尿沉渣镜检、影像学检查、尿道分泌物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尿液常规检查:通过检测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若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尿潜血阳性可能与尿道黏膜损伤有关。尿液酸碱度异常也可能影响病原体生长,辅助判断感染类型。
2.尿液细菌培养:采集清洁中段尿进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该方法能准确识别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常见病原体,指导抗生素选择。培养时间通常需48小时以上,若菌落计数超过一定标准可确诊感染。反复感染或治疗效果不佳时需多次培养以排除耐药菌。
3.尿沉渣镜检:离心浓缩尿液后观察沉渣中的有形成分,如细菌、白细胞管型或结晶。高倍镜下发现大量细菌可初步判断感染,白细胞管型提示肾脏可能受累。结晶类型分析有助于鉴别是否合并代谢性疾病,如尿酸结晶与痛风相关。
4.影像学检查:超声或CT用于排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结石、梗阻或肾积水。反复感染或血尿患者需排除肿瘤或先天畸形。超声无创且便捷,可评估肾脏形态;CT分辨率更高,能清晰显示细小病变。
5.尿道分泌物检查:男性患者或伴有尿道分泌物时需取样涂片或培养。淋球菌或衣原体感染可通过染色镜检初步筛查,必要时结合核酸扩增技术提高检出率。分泌物性状如脓性、黏液性可辅助判断病原体类型。
检查前需避免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女性应避开月经期。留取尿液时需清洁外阴,取中段尿减少污染。影像学检查需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必要时提前禁食。出现发热或腰痛需及时告知医生,可能需进一步评估上尿路感染。检查后遵医嘱复查,确保感染彻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