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耳朵确实存在弄坏耳膜的风险。耳膜位于外耳道深处,是一层非常薄的半透明膜,厚度仅约0.1毫米。使用尖锐工具如发卡、牙签或不正确操作挖耳勺时,稍用力过猛或突然移动,都可能直接戳破耳膜。即使使用棉签,过度深入也可能将耳垢推向深处形成栓塞,间接增加耳膜压力或损伤风险。
耳膜损伤的后果不容忽视。穿孔后可能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耳痛甚至眩晕。严重时细菌通过穿孔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耳道皮肤同样脆弱,频繁掏挖可能划伤皮肤导致感染,形成外耳道炎或疖肿。正常情况下,耳垢会通过咀嚼、说话等下颌运动自然排出,过度清理反而破坏外耳道自洁功能。临床常见案例中,约70%的耳膜穿孔与不当掏耳行为相关,儿童因耳道更短更直,风险更高。
避免耳膜损伤需注意以下事项。选择圆头挖耳勺而非尖锐物品,清理时动作轻柔,深度不超过外耳道1/3。若耳垢硬化或堵塞,建议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由医生处理。洗澡后可用棉球吸附外耳道口水分,避免棉签旋转擦拭。出现耳痛、出血或听力异常时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处理。定期耳科检查能帮助发现潜在问题,尤其对于油性耳垢或耳道狭窄人群。保持工具清洁同样重要,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