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可发生于多种器官或组织,常见于四肢末端、肠道、胆囊、肺脏、皮肤等部位。这些区域因缺血、感染或创伤导致组织坏死,进而引发坏疽。不同部位的坏疽具有独特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
坏疽的发生与血液循环障碍密切相关。四肢尤其是下肢动脉硬化或糖尿病足患者,易因供血不足导致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多见于创伤或感染后,如开放性伤口合并厌氧菌感染。内脏器官中,肠系膜动脉栓塞可引发肠坏疽,表现为剧烈腹痛和腹膜炎;急性胆囊炎伴血管受压时可能发展为胆囊坏疽;肺部坏疽则多由严重肺炎或脓毒症导致。压疮或大面积烧伤后的皮肤组织也可能因持续缺血缺氧而坏死。
预防和治疗坏疽需关注基础疾病管理。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足部损伤;动脉硬化患者应改善血液循环,必要时进行血管重建。感染性坏疽需尽早清创并使用广谱抗生素,必要时截肢以阻止坏死扩散。内脏坏疽病情凶险,需紧急手术切除坏死组织。日常护理中,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受压、及时处理创伤,均可降低坏疽风险。任何疑似坏疽的症状如发黑、恶臭、剧烈疼痛或全身发热,均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