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约为0.1%-10%,不同人种和地区存在差异。亚洲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部分东亚地区新生儿中约5%-10%存在耳前瘘管,多数为单侧发生,少数为双侧。
耳前瘘管形成于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第一鳃弓和第二鳃弓融合不完全导致。瘘管通常位于耳轮脚前方,表现为皮肤表面的小凹陷,深度和长度因人而异。多数情况下无明显症状,但部分可能因分泌物堆积或细菌感染引发红肿、疼痛甚至脓肿。感染反复发作时需手术切除瘘管,未感染者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需保持局部清洁。
日常生活中需避免挤压或频繁触碰瘘管部位,防止细菌侵入。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时,应及时就医并使用抗生素治疗。婴幼儿患者家长需注意观察,避免因搔抓导致继发感染。手术切除是根治方法,但需在感染控制后由专业医生操作,以降低复发风险。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有家族史者应关注后代相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