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跖骨撕脱骨折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固定患肢、采用冰敷减轻肿胀疼痛、根据骨折程度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康复期逐步进行功能锻炼、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停止活动并固定患肢:发生骨折后应避免继续负重或移动患足,防止撕脱骨块移位。使用支具、石膏或绷带临时固定,保持足部中立位,减少局部应力。固定范围需覆盖足踝及部分小腿,确保稳定性。早期制动可降低二次损伤风险,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采用冰敷减轻肿胀疼痛:伤后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收缩血管缓解渗出。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需用毛巾包裹。冷敷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软组织肿胀和疼痛感。若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淤紫,需警惕血运障碍。
3.根据骨折程度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采用石膏固定4-6周。若骨块移位超过2毫米或涉及关节面,需手术复位并用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案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及活动需求综合评估,确保骨折端对位良好。
4.康复期逐步进行功能锻炼:拆除固定后先进行足趾屈伸、踝泵运动,逐渐增加抗阻训练。6周后尝试部分负重,配合超声波或电刺激促进愈合。锻炼强度以不诱发剧痛为限,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5.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初期每2周拍摄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调整固定方式。6周后根据愈合进度决定是否解除制动。延迟愈合者需排查代谢性疾病或局部血供问题,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保持均衡营养,适当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防止内固定失效。出现患肢麻木、皮肤发白需立即就医。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增加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