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出血的危险期通常为出血后7至14天,具体时间取决于出血量、部位及个体差异。急性硬膜下出血危险期较短,可能集中在最初72小时内;慢性硬膜下出血危险期可能延长至数周,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硬膜下出血的危险期主要与血肿扩大、脑组织受压及继发性损伤相关。急性硬膜下出血进展迅速,早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或肢体偏瘫,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慢性硬膜下出血症状隐匿,头痛、认知功能下降或轻微肢体无力可能逐渐出现,危险期内血肿可能缓慢增大,导致病情突然恶化。高龄、凝血功能障碍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危险期风险更高,需动态监测头颅CT或MRI。
硬膜下出血危险期内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反应及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就医。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减少再出血风险。术后患者需预防感染、癫痫等并发症,康复期结合神经功能训练。慢性硬膜下出血即使症状轻微,也需定期复查影像学,防止血肿复发。家属或陪护人员应了解紧急处理措施,确保及时获得专业医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