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部分感染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但许多患者早期无明显表现。乙肝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乙肝的症状因个体差异和病情阶段不同而有所区别。急性感染期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关节痛等类似流感的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尿液颜色加深。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但病毒持续损害肝脏,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传染性取决于病毒活跃程度,血液中病毒载量高时传染风险较大。日常接触如共餐、拥抱通常不会传播,但共用剃须刀、牙刷或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可能导致感染。
预防乙肝的关键是接种疫苗,尤其是新生儿和高风险人群。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确保医疗操作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器械。感染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病毒载量,遵医嘱治疗以控制病情。慢性乙肝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戒酒,减少肝脏负担。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但需科学认识传播途径,采取合理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