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黏膜脱垂是指尿道黏膜从尿道口向外翻出或脱出的病理状态,属于泌尿系统疾病。该病多见于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及儿童,男性较为罕见。尿道黏膜脱垂的发生与局部组织松弛、尿道周围支持结构薄弱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尿道口肿物、疼痛、出血或排尿困难等症状。
尿道黏膜脱垂的病因多样,可能与长期腹压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尿道损伤、激素水平变化或先天发育异常有关。部分儿童患者可能与尿道发育不完善相关。诊断时需与尿道息肉、肿瘤等疾病鉴别,通常通过体格检查、尿道镜或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方式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轻度脱垂可采用局部药物或手法复位,严重者需手术切除脱垂黏膜并修复尿道结构。术后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复发。
日常生活中需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如长时间负重或剧烈运动。保持会阴部清洁,减少局部刺激。出现尿道不适或异常肿物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观察恢复情况。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儿童患者需关注排尿习惯,必要时进行泌尿系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