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可通过观察发病症状、检查伤口暴露史、实验室检测脑脊液、检测唾液中的病毒抗原、追踪动物咬伤来源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1.观察发病症状:狂犬病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随后出现恐水怕风咽喉痉挛等症状,晚期可能发生瘫痪或昏迷,病程进展迅速且致命,症状出现后需立即就医。
2.检查伤口暴露史: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后,需确认伤口是否接触动物唾液,尤其未接种疫苗的流浪动物风险更高,及时清洗消毒伤口并记录暴露时间地点。
3.实验室检测脑脊液: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检测其中狂犬病病毒抗体或核酸,阳性结果可确诊,但需在专业医疗机构操作避免误诊。
4.检测唾液中的病毒抗原:发病后采集唾液样本进行抗原检测,阳性表明病毒活跃复制,但早期可能假阴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5.追踪动物咬伤来源:捕获咬伤人的动物并隔离观察10天,若动物死亡需检测其脑组织确认是否携带病毒,无法追踪时按暴露风险处理。
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疫苗或免疫球蛋白,避免延误导致发病。日常避免接触不明动物,被咬伤后不可存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