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型肝炎的鉴别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如乏力与黄疸、实验室检查显示转氨酶显著升高、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阳性、排除其他肝炎类型、影像学检查无胆道梗阻证据。具体分析如下:
1.典型临床表现如乏力与黄疸:急性乙型肝炎早期常见症状包括明显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随后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部分病例伴随右上腹隐痛或腹胀,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样,粪便颜色变浅。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1-4个月出现,与病毒复制活跃期相关。
2.实验室检查显示转氨酶显著升高:血液生化检测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可升高至正常值10倍以上,提示肝细胞损伤。胆红素水平上升,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凝血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3.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阳性:血清学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确诊依据,同时可检测到乙肝核心抗体IgM阳性,表明近期感染。若乙肝e抗原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恢复期表面抗原转阴并出现表面抗体,标志感染清除。
4.排除其他肝炎类型:需通过检测甲型、丙型、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或RNA排除合并感染。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需结合用药史、饮酒史及相应实验室检查鉴别。自身免疫性肝炎需检测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
5.影像学检查无胆道梗阻证据:腹部超声或CT检查可观察肝脏形态,急性期肝脏可能轻度肿大,但无胆管扩张或占位性病变。影像学有助于排除胆结石、肿瘤等导致的梗阻性黄疸,避免误诊。
急性乙型肝炎需在发病初期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限制脂肪摄入。严格戒酒,减少肝脏负担。出现意识模糊或出血倾向应立即就医,警惕重型肝炎。治疗期间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