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痂形成是指骨折后,断端周围逐渐生成的新生骨组织,用于连接和修复断裂的骨骼。这一过程是骨折愈合的重要标志,通过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最终形成临时性骨痂,随后逐步重塑为成熟骨结构。
骨折发生后,局部会引发炎症反应,刺激周围软组织及骨膜中的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这些细胞分泌胶原和基质,形成纤维性骨痂,随后钙盐沉积逐渐转化为编织骨初级骨痂。随着力学刺激和血供恢复,编织骨通过重塑转变为板层骨,恢复骨骼原有强度和功能。骨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营养状况、骨折类型及固定方式。稳定性高的骨折如手术内固定可能直接形成骨痂,而不稳定骨折则可能先形成软骨痂再骨化。
骨痂形成期间需避免过早负重或过度活动,以免导致畸形愈合或延迟愈合。吸烟、糖尿病或感染可能抑制骨痂生成,需严格控制。定期复查影像学如X光可监测骨痂进展,若发现愈合缓慢,需考虑干预措施如植骨或生物刺激。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促进功能恢复。补充钙、维生素D及蛋白质有助于支持骨痂成熟,但需避免过量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