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眩晕是由内耳疾病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表现为突发性旋转感或自身晃动感,常伴随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内耳作为人体平衡觉和听觉的重要器官,其前庭系统异常会导致空间定位障碍,引发眩晕发作。这类眩晕具有发作性特点,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与中枢性眩晕存在本质区别。
常见病因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炎等。梅尼埃病由内淋巴积水导致,典型表现为眩晕、耳闷胀感、波动性听力下降三联征;BPPV则由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引发,特定头位变动时诱发短暂眩晕;前庭神经炎多与病毒感染相关,突发持续性眩晕但无听力障碍。诊断需结合纯音测听、前庭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排除中枢病变,其中Dix-Hallpike试验对BPPV确诊具有重要价值。
发作期需静卧避免跌倒,减少头部活动;频繁呕吐时应补液防止脱水。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前庭抑制剂如异丙嗪,但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延缓前庭功能代偿。BPPV患者需接受耳石复位治疗,90%以上可通过手法复位缓解。日常需控制钠盐摄入,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刺激,梅尼埃病患者需规律用药控制内淋巴积水。若伴随头痛、复视或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脑血管意外等危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