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冷可能是发烧的前兆或伴随症状。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病原体或炎症因子刺激时,机体通过肌肉颤抖产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从而出现畏寒、寒战等发冷表现,随后体温可能逐渐升高至发热状态。
发冷与发烧的关联机制涉及复杂的生理过程。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或肺炎初期,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促使机体将正常体温误判为过低,进而启动产热反应。此时测量体温可能显示正常或轻度升高,但随着产热持续,数小时内可能发展为明显发热。非感染性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脱水或药物反应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环境温度骤降时出现的发冷通常不伴随发热,但若持续超过2小时或伴有其他不适,需警惕病理性原因。
注意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发冷。测量腋温或耳温时应保持仪器干燥,寒战期间口腔测温可能低估实际体温。儿童及老年人可能出现不典型表现,如婴幼儿发热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手脚冰凉而非全身发冷。服用退热药后大量出汗可能导致体温骤降,需及时补充水分并更换衣物。若发冷伴随意识模糊、皮疹或关节剧痛,或体温持续超过39℃超过24小时,应立即就医排查脓毒症、疟疾等重症。糖尿病患者出现寒战需优先排查低血糖,慢性病患者应避免盲目使用物理降温。